
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謝緯紀念營地
營地簡史
1950 年代初期,謝緯牧師參加芥菜籽會孫理蓮宣教師山地巡迴醫療團,深感台灣人,尤其是原住民受肺疾的猖狂肆虐(當時特效藥尚未問世)。凡得病者,復元唯一的希望是補充足夠的營養和在空氣清新、安靜的地方靜養。因此除得到孫師母推薦遠赴美國賓州普林斯頓大學醫學院專攻肺疾外,並於學成將歸國時與美國友人從募款帽中的五元美金開始,奇妙的上帝就因著這個台灣人的信,決定將南投縣埔里鎮鯉魚窟旁的一片土地留下來,做為賜福給台灣人的地方。
1982年第一任董事長由張立夫牧師當選。董事會隨即請楊瓊英(謝緯師母)擔任名譽董事長。且不顧謝家的異議將營地定名為「謝緯紀念青年營地」,以紀念謝緯牧師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留下信仰的典範。
1982年成立
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謝緯紀念營地
本法人係以非營利方式,本於耶穌基督仁愛救人之精神,協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及其所屬教會弘揚基督教義、引人歸主,推展辦理宣教、教育、文化、慈善等公益事業為宗旨。
謝緯醫師牧師
楊瓊英醫師
華文親子導讀
本篇親子導讀是摘錄自林信男醫師寫的〈讀謝緯和他的時代〉(《當代醫學》月刊,31卷4期(2004年),p. 327-330),《謝緯和他的時代》一書作者是謝大立,2001年1月,台南人光出版社出版。
彰基文史博物館數位典藏
我如果慢一分鐘到醫院,病患們便多痛苦一分鐘,我不能讓病人多受一分鐘痛苦。若是我能早一點到的話,甚至可以多就一條生命! 謝緯
盧俊義牧師演講
「當醫生的快樂不是得到金錢,而是得到患者的信賴。」 謝緯醫生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楊瓊英醫師
作者/陳金興 (傳記作家)
長年下來,楊瓊英一直堅強地扮演著妻子、醫師、醫師娘、牧師娘、媳婦、長老及母親的多重角色。在艱難的環境中,她展現了台灣女性「堅韌」的特質,扛下家庭與醫院的重擔。
大家來分享...營地的故事
營地是
向上帝敲門的地方
林育生牧師/ 前營地主任 2025.2.3

Hello,歡迎來謝緯紀念營地,願上帝與你同在。
營地是一個能靜下心來尋求自己和上帝深層連結的地方,事實上它原本就潛藏著這樣的特質,就看來使用營地的人有沒有真正靜下心來去發現。
營地是從1960年代前後的原住民和平地人肺病(肺結核)療養所開始的兩個營地,分別位於埔里鎮鯉魚路25、20號。肺結核病在當時尚未有抗生素的時代,是採取自然療法,也就是膳食上營養均衡足夠,居住環境空氣新鮮,生活作息自然正常,希望能夠藉此強化身體的免疫系統,從而能自癒出院。
各位試想,即便膳食、居住和作息的基本工做足,能自癒的機會仍然是50%對50%的不確定時,你要怎麼度過每天帶著不確定性的生活?答案是禮拜堂。也就是最前面提到的「一個能靜下心來尋求自己和上帝深層連結的地方」。只不過當時是因疾病而被「半強迫式」的從充滿怨懟到靜下心來去面對自己和上帝,追尋生命的本質和意義。
最終有人歡呼出院,有人靜默離世(有時前一刻看著病人踽步暫坐,下一刻經過身旁時,卻已悄然斷氣),但是他們都在兩個謝緯紀念營地裏,通過定時出入禮拜堂接近上帝,祈禱企盼自癒,在死亡風險的戒慎下,直視自己生命的本質和意義,內心並經歷盼望和絕望的擺盪掙扎,是一場真實的身體、心靈和信仰的爭戰,也是生命本質和意義探索的關鍵過程。
如今肺結核病也不再像當年一樣肆虐無忌,但是「向上帝敲門」的追尋卻是每一個生命終究要面對的議題,也正是「追尋生命的本質和意義」,在不斷地面對和追尋當中,就會有相應的抉擇、行動。營地的核心信仰骨架正是提供這樣「面對和追尋」的場域,在世事的規律運行下,拿出一小段「分別為聖」的時間,重新校準、面對上帝而行,歡迎你們聚團前來,在分別為聖的時刻裏一起迎向上帝。
默默的奉獻者
林育生牧師/ 前營地主任 2025.5.20

前言
回憶疫情肆虐這段日子,謝緯紀念營地如何在上帝的保守下,走過舉步維艱的路徑,就是[恩典]。經過邀約時任營地主任林育生牧師的幫忙下,終於收到他完成的文字傳達。期盼這段恩典能給予營地後代接棒經營者的繼續勉勵,不論爾後遇到怎樣的艱難,都要靠著恩典努力向著標竿前進。
世紀疫情肆虐之下,營地默默的奉獻者
2020~2022年,covid-19病毒橫掃世界的高峰期,百業千行同遭橫暴,病毒傳播人人自危,措手不及傷亡慘重。營地配合政府政策,以「防疫為要、安全為重,避免成為疫情擴散的節點」為大項原則來考慮如何接洽使用團體;另一方面,因為全世界對病毒的特性和疫情的發展尚屬陌生,也使得許多原本計畫來營地舉辦活動的團體卻步取消,交相影響之下,營地使用率遂驟降迅速,龜縮至原本的20%上下,營運頓時陷入困境舉步維艱,前景潛藏著未知的黯淡和無助。
2020年初始,營地雇員仍維繫2名(主任1名、事務員1名),隨著疫情擴散惡化,主任視每月收支情況選擇適度減薪或全額獻回(制度上先全額領薪,再部份或全額獻回營地),好維繫事務員得以全額領薪;疫情持續惡化下,連事務員自己都主動減薪因應,還好政府後來及時頒布救急補助方案可供申請,多少填補了一些減薪的損失,但補助期限最長就是六個月,看著營地的營運仍未脫困境,事務員最終也自願離職辭退工作。主任繼續奮鬥。然而在2020~2022這三年異常艱困的期間,仍留下上帝帶領的記號。
【記號一】
移居美國加州的許展賀醫師2018~2022年期間共奉獻兩筆美金。本宗許展賀醫師在台時期是台中中會三一教會的信徒(當時的駐堂牧師是賴聰哲,牧師娘是高幸枝),後移居美國加州從業血管外科醫師直到2019年退休。1993年前後,謝光亮醫師(謝綸長老的兒子,謝緯牧師的姪子,目前在台中柳原長老教會聚會)曾帶領許展賀醫師參觀過營地,從此應是始終惦記著營地,探知營地的需要而奉獻。感謝上帝在這艱困的期間,讓許醫師成為上帝仍帶領著營地的記號。
【記號二】
基督徒陳婉婉女士前後兩次為營地奉獻。上帝偶然的安排下,在埔里鎮「一碗食舖」食堂遇見陳婉婉女士,2020年第一次接到她為營地奉獻,她從其他管道知道謝緯牧師的故事,因著竟有像謝緯牧師這樣的台灣人而深受感動決定奉獻營地;2022年接到她第二次的奉獻,只因還惦記著營地是否仍得面對依然艱難的困境,所以決定再奉獻一次。
別看「這兩筆奉獻」而已,當時就是靠著這兩筆及時出現的奉獻,剛好讓本該出現虧損的月份及時翻轉成「保有極些微盈餘」而過關。只是機緣的巧合嗎?歸根究底就是上帝巧妙的安排!感謝上帝在這艱困的期間,讓陳婉娩女士成為上帝仍帶領著營地的記號。
【記號三】
為解決營地大片土地維持保養狀態,營地主任想盡各種辦法,屢屢撰寫修繕計畫書,申請各機構與各教會可能提供的補助款或修繕款。感謝上帝的恩典,在那三年疫情期間,收到了幾次大金額的補助款,趁機儘可能的修繕營地。無論是修樹、廢棄物處理、定期或臨時修繕、環境整理……,他們是維繫營地門面的必須,所以就必須想方設法申請補助款來逐步完成。感謝上帝在這艱困的期間,讓這些大小金額的補助均能申請到位並按時修繕完工,成為上帝仍帶領著營地的記號。
這些記號讓營地體驗到的是:只要營地是上帝所揀選的場域,即便我們無法選擇外來的際遇,但是我們可以永遠堅持信靠上帝!
台灣數位典藏
打里摺文物
謝錦芳專訪 2010.11.7

中國時報【謝錦芳╱專訪】 一位平埔巴宰族後代、曾參與民主運動被捕入獄的長老教會牧師賴貫一,十七年來不惜賣田賣地幾乎傾家蕩產,四處瘋狂蒐集有關「打里摺」的文物,從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瓷瓶、平埔番婆鬼法器到日治時期海軍上將軍服,總數高達一萬二千件。這批珍貴文物目前在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協助下進行數位典藏,成為台灣多元族群融合的最佳歷史見證。 「打里摺」(Taritsi)一詞是埔里地區原住民族稱呼平埔族人「好鄰居」、「好夥伴」、「番親」的意思。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潘英海指出,故事要從一八一四年(清嘉慶十九年)的「郭百年事件」說起...
(閱讀全文)
進階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