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謝緯紀念 營地
謝緯營地環境實景拍攝 2025.2.28-3.2

謝緯營地

青青草地

林中密境

謝緯名言

林中小屋 (信望愛喜樂)

眺望鯉魚潭全景
營地巡禮

平埔族土角厝
見證平埔族群史
重修先民土角厝
「平埔族不是單指一個族」。平埔族群主要分布在蘭陽平原、東北角、北海岸、臺北盆地、西部海岸平原一直到臺南、高雄及屏東一帶,使用的語言與現今正名的法定16族原住民族同樣隸屬世界諸多語系中的南島語系。由於居住地區濱海的因素,平埔族群與亞洲其他地區的南島語族,一直以舟船互有來往;與當時內山居住的原住民族群密切往來,彼此都在文化上相互影響;也同樣因為地緣關係,與漢人互動較為頻繁,被清朝政府稱為「平埔族」或是「平埔番」,意指居住在平原埔地的臺灣原始住民,或稱為「熟番」,指的是雖為異族人群,但相較於「生番」漢化程度高。
400年來因為文化交互影響下,使得絕大多數臺灣居民對平埔族群越來越陌生,部分語言及傳統文化面臨較高危機的族群,甚至成為了這片土地上隱沒的族群。隨著多元文化浪潮的掀起與本土文化運動的抬頭,平埔族群也開始了一波波的文化復振運動,在瞭解平埔族群文化特質之前,應先尊重及認識各族群的稱呼。
-
凱達格蘭族Ketagalan
-
噶瑪蘭族Kavalan
-
道卡斯族Taokas
-
噶哈巫族Kaxabu
-
巴宰族Pazeh
-
拍瀑拉族Papora
-
巴布薩族Babuza
-
羅亞族Lloa
-
阿里坤族Arikun
-
西拉雅族Siraya
-
大武壠族Taivoan
-
馬卡道族Makatao
(摘錄: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

賽德克兄弟飲
復合、友愛之杯
中興教會
吳漢彬、吳建勳、李乾朗、林志浩、王仕賢、林麗卿、謝寬儒、吳淑英、吳淑美、吳淑滿
一同立 (1999.復活節)
賽德克族(Seediq/Sediq/Sejiq)發源於中央山脈(Pusu Qhuni/RmdaxTasil),是世代口耳相傳的起源地,今被稱之為牡丹岩。賽德克族的祖先從起源地歷經遷徙後,到達德鹿灣(Truwan;都達群稱之為Plngebung,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內)定居、繁衍。
賽德克族於十八、十九世紀,在中央山脈兩側的南投、花蓮兩地拓展出勢力範圍,在二十世紀初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影響,賽德克族部落領域被認定為國有,加上受到日本警察的歧視,使德克達雅群系的馬赫坡社傳統領袖莫那魯道率領族人,於昭和5 年(1930)在南投霧社發動震驚國際的抗日事件,歷史上稱為「霧社事件」。霧社事件是賽德克族日治時期最後一次的武裝抗日行動,震驚了日本總督府當局與國際社會,在臺灣歷史發展上具有重要意義。
民國90 年代(2000 年代),賽德克族人基於對德克達雅、都達、德魯固三群共同歷史的認同,以「Sediq Balay、Sejiq Balay、Seediq Bale 賽德克族」為名發起向政府請願的正名運動,並於中華民國97 年(2008)公告認定為臺灣原住民族之一,稱為賽德克。(摘錄:原住民族委員會)

邵族石音
和諧、感恩之樂
豐原教會 潘郡雄家族一同立 1999.2
杵音文化,每年農曆7月的最後一天晚上,部落婦女們聚集於袁姓頭人家進行「舂石音」儀式,一方面也是為召喚此刻於山上狩獵的男性回部落的信號:「祖靈祭和豐收季節」來臨,該回家了!杵音源自於早期農耕生活,木杵原先是族人用來去除穀物外殼的工具,其敲擊在石塊所發出的清脆聲響此起彼落,形成悅耳的音階和自然旋律,後來則慢慢演變成表演的形式。(摘錄: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

打里摺、好鄰居
族群互助之道
南投教會立1999.1
打里摺(Taritsi)原為埔里盆地先住民「埔里社(蛤美蘭社)」用語,用以稱呼平埔族人「好鄰居」、「好夥伴」,也有「我們都是一家人」之意。
平埔原住民族群入埔200週年—打里摺(Taritsi)的埔里夢
據史料記載以來,十七世紀的臺灣,西部平野原屬平埔族群領域,並以部落或部落聯盟保有其生活空間,從荷治到明鄭時期,因外族之介入,部落社會產生巨大的改變。
清康熙年間,統治勢力由南部往中部地帶挺進,採「綏撫政策」,亦即「順者撫之,逆者剿之」。對歸順的部落土目、頭目授予土官之名;而通曉番漢語以辦納番餉及課差役者,命為通事。當清軍無力綏剿民變或番變時,乃運用「以番制番」策略,脅迫「親清番」去消滅「抗清番」。官僚庇護下的漢人拓墾集團隨之在後,「番產漢佃」只是權宜設施,主要目的乃是取得土地權。
嘉慶 19 年(1814)爆發郭百年侵墾水沙連事件。渠等濫殺無辜,導致埔裡社勢力衰退,無力阻擋北方眉社群等的侵擾。洪雅族群北投社進山打獵,接受邵族建議,於道光 3 年(1823),偕同中部各平埔族群,包括道卡斯、巴宰/噶哈巫、拍瀑拉、洪雅、巴布薩等族共同簽訂〈公議同立合約字〉,此約僅是前奏,翌年(1824)再立約〈思保全招派開墾永耕字〉之後才實際行動,雖由十五社代表具名,實際上有三十餘社參加入埔拓墾,進入埔里盆地後訂定公約「毋許入山擾劫生番,毋許持強凌弱,毋許引誘漢人在此開墾,毋許傭雇漢人在地經營,若有不遵,鳴眾革職」的誓約,並以「打里摺(Taritsi)」之名互稱(意即「番親」),試圖建立中部平埔族群的烏托邦,讓世代子孫得以衣食無缺。
平埔族群人多勢眾,超越原埔、眉兩社的傳統勢力,最終成為埔里盆地的新主人。埔裡社人被迫融入平埔社會;而眉社、水眉社族人,不得不退至內山,加入同為泰雅族的萬大群、眉原群內,甚或賽德克族的社群。然而,族群共盟仍抵擋不住漢人勢力,主要此處沒有產鹽和冶鐵的技術,生活所需皆賴西部地區輸入。當土地成為商品,貨幣經濟主導人的生活與價值觀時,平埔族群的共生、共享社會逐漸解體。(摘錄:水沙連雜誌 2023.9.12)

平埔牛車
巴宰族群歸基督、砌教會1871
潘哲雄、潘俊雄 同立 1999.1
臺灣原無牛隻,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佔有大員地區之後,為提升農業生產,以為貿易物資,乃大量招募中國東南沿海漢人前來開墾,中國志書亦記載「荷蘭時,南北兩路設牛頭司,牧放生養,千百成群」,「耕牛農具耔種,皆紅夷資給」,1626年西班牙所繪地圖「福爾摩沙島荷蘭人港口描述圖」中亦可見新港社附近有牧牛場,此為臺灣有牛隻之原由。
荷蘭時代以迄清代,牛車也是日漸普及且重要的交通工具,用來載運各種貨品,昭和14年(1939)<臺灣歷史畫帖>即繪有一帖臺南早期漢族移民以牛車載運的景象,但最生動且寫實的早期臺灣住民使用牛車為交通工具,則以可能繪於康熙38-43年(1699-1704) 的 <康熙臺灣輿圖>。 最值得注意,圖中臺灣由南到北,皆可見牛車穿梭於各村落間的場景。康熙年間郁永河來台,一路上更以牛車代步;南來北往的牛,反映牛車廣為原住民與漢人所用的情景;當時臺南安平一帶的海岸號稱「鐵板砂」,也是一片人來「車往」的繁榮景象。甚至至日治時期初年,臺灣中部埔里盆地、東部地區仍以牛車來運送郵件、接駁港邊 貨物。可見牛車在臺灣產業史、交通史的重要性。(摘錄:國立台灣博物館)

牽手的主、踏海之信
豐原教會 林逸民 林哲民 立 1999.4
馬太福音 14:22-33
-
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去,等他叫眾人散開。
-
散了眾人以後,他就獨自上山去禱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裡。
-
那時船在海中,因風不順,被浪搖撼。
-
夜裡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裡去。
-
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
-
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
-
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
-
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
-
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啊,救我!」
-
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什麼疑惑呢?」
-
他們上了船,風就住了。
-
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說:「你真是神的兒子了。」

向山舉目
詩篇 121篇
-
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
-
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
-
他必不叫你的腳搖動;保護你的必不打盹!
-
保護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覺。
-
保護你的是耶和華;耶和華在你右邊蔭庇你。
-
白日,太陽必不傷你;夜間,月亮必不害你。
-
耶和華要保護你,免受一切的災害;他要保護你的性命。
-
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

活 命之泉
啓示錄 21:1-7
-
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
-
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
-
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做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
-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嚎、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
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又說:「你要寫上,因這些話是可信的,是真實的。」
-
他又對我說:「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終。我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
-
得勝的,必承受這些為業:我要作他的神,他要做我的兒子。

用愛補滿
我在此,請差遣我!
約翰一書 4:7-19
-
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
-
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
-
神差他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著他得生,神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
-
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
-
親愛的弟兄啊,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
-
從來沒有人見過神,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
-
神將他的靈賜給我們,從此就知道我們是住在他裡面,他也住在我們裡面。
-
父差子作世人的救主,這是我們所看見且作見證的。
-
凡認耶穌為神兒子的,神就住在他裡面,他也住在神裡面。
-
神愛我們的心,我們也知道也信。神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在神裡面,神也住在他裡面。
-
這樣,愛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我們就可以在審判的日子坦然無懼。因為他如何,我們在這世上也如何。
-
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
-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非以役人 乃役於人
921紀念 日本國際志工留念
基督教青年會(YMCA)頒發的志工服務學習紀念狀上寫著「明日領袖,今日養成」,勉勵獲頒此證的人;而紀念狀最底部有一句中英對照「非以役人,乃役於人」(Not to be served, but to serve.),這句話就是出自馬可福音10章45節,耶穌說:「因為人子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明日未來的領袖,從今日的訓練養成奠定基礎,建立主動去服事人而不是等著被服事的價值觀。
基督教青年會以「非以役人,乃役於人」作為會訓,役者乃奴役也,就是操縱、使喚的意思,整句話意思是:「並非使喚別人的,而是被別人使喚的」。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正是出自耶穌所倡導服務人的精神,並且捨己為人的高尚情操。(摘錄:新眼光讀經2015.Q4.W3)

在我生命中最偉大的力量 乃是上帝的存在
謝緯是台灣基督教醫療宣教的傑出代表人物之一,其父親是醫師,在南投開設大同醫院。謝緯就讀台南神學院期間,專研醫學相關書籍,之後前往日本習醫,拿到醫師執照。二戰期間,他在日本遭遇美軍轟炸,幸運生還,深認為這是上帝保守他生命,於是決志奉獻台灣的宣教工作。
謝緯回台灣後,開始了牧師與醫師的雙重身分,但他的牧師身分是自由傳道。他在許多醫院服務,包括埔里基督教醫院、自己家的大同醫院、他創立的二林醫院,以及台南北門嶼治療烏腳病的醫院。他不僅醫治身體,也醫治靈魂,並且號召同工加入他的醫療傳道工作,創立二林醫院。
「在我生命中,最偉大的力量乃是上帝的存在」顯示他是一位有真實信仰經歷的哲學家及他對上帝的認識和信靠。(摘錄:台灣教會公報2023.9.25)

甘願做憨人
謝緯也曾經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總會議長。他曾擔任第16屆總會議長,但任期內是黨國基督徒當道的年代,遭遇來自國民政府的政治壓力。當時國民政府認為普世教會協會(WCC)是親共、容共組織,要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退出WCC。在他人生最後半年,他被這件事情受到很大的折騰;1970年6月17日,謝緯至埔里基督教醫院工作,中午回南投,午休後前往彰化二林鎮看診的路上發生車禍,不幸過世。謝緯的葬禮是總會葬,超過4000人參與。
他對自己的定位和期許:「甘願做憨人」展現他是以基督教價值為精神的牧師,不求名利,只求忠心。(摘錄:台灣教會公報2023.9.25)

學先人腳蹤
做基督精兵
刻字於石
營地隱藏的耳提面命
要保存珍貴又有重要代表性的文字記錄,應該用什麼形式存放在哪裡?活在現代的我們,通常最直接聯想到的,就是用電腦檔案的形式存放在硬碟或雲端,只要檔案在,不怕調不出來,而且可隨時取閱(只要電力供應不缺);聖經新約時期(就大概當作公元100年前後吧!) 使徒保羅在各教會傳閱的書信,是有人將保羅的口述內容刻錄成文字在羊皮捲上的形式存放,讓信差親自帶到各教會展讀,所以當時的這些教會「書信」,不是紙張而是羊皮捲,因為可以保存久一點。
那麼,試想更久遠的以前(好吧!譬如說3000年前),要如何「永久」保存重要的文字記錄?至少從聖經舊約的記載,我們看到摩西上西乃山面見上帝領受教誨後,上帝將教誨的口述內容親自用指頭寫在兩塊石版上存放(出埃及記31章18節,32章15-16節),可見「刻字於石」是當時想永久保存文字記錄的形式。
營地也用了「刻字於石」這樣的形式,把激勵信仰的文字留在石頭或磐石上擺放在營地各角落,讓來營地活動的人能靜下心來環繞營地並「睹文執信」,容此一一呈述。
「學先人腳蹤」
信仰雖然要自己尋求,然而前人留下的典範也能作為激勵我們強而有力的指引,了解先人的信仰和主耶穌基督是如何的彼此叩問、互動甚至掙扎,而在這些叩問、互動、掙扎裏,先人是怎樣在整個過程中以行動去回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直到完全降伏在主耶穌基督的面前。在謝緯紀念營地,先人的典範很自然會集中在謝緯牧師家族和他的服事團隊上,通過了解這些人生命的故事,也等於了解了營地的前身和創始。
「作基督精兵」
學先人的腳蹤不意味著完全照著先人的腳步去行,將先人完全複製在自己的身上。它意味著更深的涵義,乃是在了解先人如何在生命的過程裏始終如一的跟隨主耶穌基督的榜樣,最終完全順服在基督的召喚下亦步亦趨的跟隨之後,映照自己本身的生命要如何始終如一的跟隨基督,最終在和先人不同的生命路徑上,一樣完全順服在基督的召喚下亦步亦趨的跟隨。(林育生牧師撰文 2025.4.25)

謝緯紀念教會
小禮拜堂重建碑記
這裡曾是病患流淚、代禱、互相鼓勵的地方,卻在1993年5月底電線走火燒毀,只留下入口一面牆和十字架。1997年5月吳忠榮弟兄主動奉獻並鼓勵重建,豐原教會林哲民弟兄義務提供規劃、設計,彰化永福教會一對夫婦更貸款奉獻,並獲得張立夫、陳美蕙、盧俊彥、張德麟、謝祥晃、黃麗月、旗后教會,神岡教會、杏林教會、戴初治、周添恩等兄姊參與,重建工作因而展開。最後在台中民族路長老教會連吉慶長老夫婦全力協助下(90歲生日感恩奉獻),不但小禮拜堂,連周遭景觀、擋土牆也煥然一新。1998年5月底整修工作完成,為營地增添了一段佳話和美麗景觀。
一滴一滴的水,成做海許大。
一粒一粒土砂,結做地與山。
(長老教會聖詩416首)
1999年3月2日謝緯紀念青年營地董事會立